湖南人民出版社新書《芳草集》。
編者按:今天特地轉(zhuǎn)發(fā)的,是楊勝群先生為湖南人民出版社新書《芳草集》專門撰寫的序言。歷史上,湖南二十余萬英雄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此書正是介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湘英烈生平事跡的文獻紀實性作品。取名“芳草集”,寓意芳草深深扎根身下大地,亦回應(yīng)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的黨史地位評價。
楊勝群先生,湖南華容人,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wù)副主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著作編輯、思想生平研究和中共黨史及黨的基本理論研究工作,曾擔任《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主編,主持拍攝《新中國》《使命》《詩人毛澤東》等大型電視文獻片。
湖南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數(shù)湖湘英烈自覺將國家和民族命運扛在肩頭,以熱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wèi)信仰,構(gòu)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也奠定了湖南厚重的紅色底蘊與重要的黨史地位。湖湘文化和湖湘人文精神之所以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充盈著一個歷經(jīng)苦難、在苦斗中前行的民族,甘愿用尸骸堆積成橋,用犧牲自我成就“奮斗造橋的精神”,令人心生敬畏、震撼靈魂。
《芳草集》主編“胡湘文”是一個團隊的特殊署名。
《芳草集》主編“胡湘文”是一個團隊的特殊署名,“他”攜湖南人民出版社社科文史事業(yè)部青年編輯團隊,摒棄臉譜化、理想化的人物塑造方式,以純真、自然、質(zhì)樸的文風,描摹出100位(組)鮮活、純粹、真性情的湖湘英雄群像。此書是致敬湖湘英烈的典范之作,更是一次主題出版物話語風格的創(chuàng)新。
我們?yōu)槭裁匆ㄟ^主題出版物重溫歷史?“芳草”究竟如何植根人民,以青春和熱血回饋人民?湖湘英烈又有著怎樣的精神值得傳承?楊勝群先生通過這一篇序言,與即將翻開此書的讀者進行時空對話。希望這部用心用情用力之作,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芳草集》是介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湘英烈生平事跡的文獻紀實性作品。
《芳草集》序言
楊勝群
一個發(fā)展進步的民族,必定是英雄輩出的民族。近代以來,在中國人民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斗爭中,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英烈,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鋪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基。湖南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注定要成為一塊英雄輩出的土地。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工作時,用兩句話描述了湖南人民的奮斗犧牲。第一句是古語“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第二句是詩的語言“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
一抔熱土一抔魂。僅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算起,到新中國成立前,全國有名有姓可查的革命烈士三百七十多萬,湖南這一時期查明的革命烈士就有二十多萬,其中已明確登記在冊的也有十五萬多。有學者研究估計,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南犧牲的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多達百萬。新中國成立前,湖南十九任省委書記中,有十位先后犧牲。毛澤東1925年在家鄉(xiāng)建立的中國農(nóng)村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的五位成員,全部先后犧牲。小小的韶山鄉(xiāng),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shè)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多達一千七百余人,其中包括毛澤東的六位親人。在湘西桑植,賀龍宗親中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有二千零五十人。1935年11月,賀龍率紅二、六軍團主力一萬七千余人從桑植出發(fā)長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桑植人。到新中國成立時,這些人中活著回來的寥寥無幾。女兒賀捷生曾問父親賀龍為什么革命勝利這么多年了不回鄉(xiāng)看看,賀龍說,他把那么多家鄉(xiāng)子弟帶出去了,卻沒有能夠把他們活著帶回來,他心疼不忍面見父老鄉(xiāng)親。韶山、桑植兩地堪稱湖南人民為革命犧牲的縮影。百萬三湘英烈,將自己的生命樂章融進了中華民族千千萬萬先烈的生命交響曲,演繹了“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的時代壯劇。
一個尊崇自己的英雄的民族,才是充滿希望的民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新中國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對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他特別強調(diào)“崇尚英雄才會產(chǎn)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倡導下,全社會已形成了銘記英雄、崇尚英雄、歌頌英雄的良好風尚。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芳草集》,就是這樣一部銘記英雄、崇尚英雄,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的作品。書中生動地記述了湖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犧牲的一百位烈士的生平經(jīng)歷和奮斗業(yè)績,描摹刻畫了在那個偉大革命時代崛起的三湘英烈的群體形象,其中有未被“掛頭”嚇退的郭亮、“砍頭不要緊”的夏明翰、斷腸明志的陳樹湘等著名烈士,也有不少過去不太為人熟知的英烈。作品中的這些主人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無不飽受以君子之道和家國情懷為內(nèi)蘊的湖湘?zhèn)鹘y(tǒng)人文精神的浸染,他們的經(jīng)歷從各個方面展示了那個偉大革命時代“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奮斗犧牲的精神。
一百多年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獨秀把“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奮斗犧牲的精神概括為“奮斗造橋的精神”。1920年,正在籌建中國共產(chǎn)黨的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歡迎湖南人底精神》的文章。文中說從王船山到曾國藩,再到黃興、蔡鍔的“奮斗精神”,現(xiàn)在“在一班可愛可敬的青年身上復活了”。文中援用了南非進步女作家奧莉芙·施萊納作品中寫到的一個寓言故事:一個龐大的蝗蟲群渡河,第一只蝗蟲下河被水沖走,第二只又被沖走,但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仍然勇敢地接踵而下,它們的尸骸終于堆積成了一座橋,剩下的蝗蟲便從橋上渡過了河。陳獨秀將此概括為“奮斗造橋的精神”,在文中說歡迎湖南人的精神,就是歡迎他們的奮斗精神,“歡迎他們奮斗造橋的精神”,并希望當時已嶄露頭角的新一輩湖南人能更好地發(fā)揚這種精神。
六十多年前,毛澤東用詩的語言把“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奮斗犧牲的精神,概括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1959年6月,毛澤東回到家鄉(xiāng)韶山,闊別三十二年,讓他感觸最多感受最深的不是山川風物,而是發(fā)生在家鄉(xiāng)土地上的革命斗爭和家鄉(xiāng)人民的奮斗犧牲。時代和時代價值的發(fā)展變化使然,毛澤東對湖南人奮斗犧牲精神的概括,與陳獨秀湖南人“奮斗造橋的精神”的概括相比,無疑有了升華,凸顯了偉大革命時代奮斗犧牲者“多壯志”的精神境界和他們奮斗犧牲所追求的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社會價值。陳獨秀的概括和毛澤東的概括,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湖南人奮斗犧牲的精神特質(zhì),為我們研究和記述近代以來湖南人物和湖湘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視角。
三湘英烈無疑是湖南人奮斗犧牲精神的杰出代表,這部《芳草集》集中、生動地反映了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以共產(chǎn)主義信仰為內(nèi)驅(qū)力的徹底的奮斗犧牲精神。作品沒有停留在一般地記敘人物生平經(jīng)歷上,而是用細膩的筆觸、撞擊人心的故事和細節(jié),刻畫人物從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人成長為具有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心路歷程,突出描寫他們?yōu)樾叛鰭侇^顱、灑熱血、慷慨赴死的選擇,同時又將他們還原成普通人,寫出他們的真性情和各具特點的情感經(jīng)歷,努力反映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信仰美、崇高美和人性美。
這部書取名“芳草集”,亦極富寓意。芳草深深扎根身下的大地,從中汲取無窮無盡的水分和營養(yǎng),讓自己拔節(jié)勁長,又以自己的光和熱回饋大地,以自己“一歲一枯榮”烘托夏花的絢爛和秋葉的靜美。人民英烈如芳草,植根人民,以青春和熱血回饋人民,以他們?nèi)绺璧纳肋h烘托著人民革命勝利的絢爛和靜美。
二〇二三年六月二十日于北京
(作者為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wù)副主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芳草集》購書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