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堅持黨建引領、守正創(chuàng)新,“出版湘軍”用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在新時代圖書藍海,勇立潮頭。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無數(shù)出版人尤其是基層黨員出版人“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汗水結晶。他們初心不渝、使命勇?lián)?,在開拓創(chuàng)新中激蕩青春力量,在火熱青春中放飛人生理想,用實干苦干將“出版湘軍”品牌擦拭得更加锃亮,薪火相傳且歷久彌新。在建黨98周年之際,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走近優(yōu)秀基層黨支部、一線崗位青年黨員,了解新時代湖南年輕出版人的故事。
《瀟湘晨報》編輯中心助理主任吳喆。
爽朗的清晨,伴隨著太陽的升起,一份散發(fā)著墨香、刊載著新鮮內容的《瀟湘晨報》已被送到了不少人手中。翻開報紙,政府中心工作、社會突發(fā)事件、新鮮文化資訊……一覽無余。
此時,《瀟湘晨報》辦公樓里,編輯中心助理主任吳喆關上電腦,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他長舒了一口氣,迎著清晨的陽光,走出了辦公室。
從2008年大學畢業(yè),一頭扎進新聞業(yè),吳喆在這條路上一走就是12年,其中擔任晚班編輯9年。從上海到長沙,從央媒到地方媒體,從本地版塊編輯、特稿版塊編輯,到頭版編輯、編輯中心助理主任,他始終懷揣著最初的新聞理想,保持著奔跑者的姿態(tài),一路前行。在無數(shù)個靜謐的夜晚,留下了他奮斗的身影。
跨界入行
因為熱愛所以選擇
在采訪中,吳喆談得最多的一個詞是“新聞理想”。
他與新聞行業(yè)的不解之緣要追溯于2008年,那時大四的他,跳出了本職專業(yè)國際貿易的求職圈,懷著對新聞行業(yè)的憧憬,進入了上海一家央媒,從實習生,到記者、編輯,由此開啟了他的新聞職業(yè)生涯。
2010年,對于吳喆來說,是意義特殊的一年,在上海媒體圈摸爬滾打了2年后,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傾盡自己所學,回到家鄉(xiāng)湖南重新開始一番事業(yè)。
一份業(yè)績滿滿的簡歷,一個真實誠懇的求職電話,一次自信從容的面試,讓吳喆順利地進入了心之向往的《瀟湘晨報》。剛進晨報時,許多朋友都建議他去廣告部門,說那里的收入相對豐厚一些,他卻笑著回答說,物質不是最重要的,精神的豐裕才更為重要,我很喜歡報紙編輯這個職業(yè),這份職業(yè)能給我向上、向前的動力,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心中的新聞理想,讓更多人在有限的文字里讀懂社會,讀懂世界。
突破創(chuàng)新
讓讀者與新聞更近
2012年6月17日,《瀟湘晨報》頭版用圖文解構的形式,聚焦了神舟九號飛船成功發(fā)射的榮耀時刻。
在吳喆十多年的新聞從業(yè)路上,主持、策劃、參與過的重大報道不計其數(shù),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神舟九號飛船成功發(fā)射的那個頭版策劃。
2012年6月16日晚8點半,《瀟湘晨報》4樓的會議室里燈火通明,吳喆和同事們一起,正在進行一場“頭腦風暴”,緊張地討論著第二天的頭版內容。如何更好地呈現(xiàn)神舟九號飛船成功發(fā)射的榮耀瞬間,成為了困擾大家的難題。
這時,吳喆在大家的討論啟發(fā)下,有了一個大膽創(chuàng)新的想法,用制圖解構的形式,在頭版用大幅版面來展現(xiàn)這個科技的高光時刻,讓更多普通讀者能夠清晰直觀地了解這次發(fā)射。想法提出后,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一場頭版編輯與視覺團隊協(xié)作配合的倒計時接力戰(zhàn)由此拉開。
短短5個小時內,吳喆作為當時的頭版編輯,和同事們一起,通過上網查找、電話咨詢等多種方式,迅速地搜集了相關信息,通過圖文配合的形式,用5個步驟再現(xiàn)了長征2F火箭發(fā)射,到神舟九號飛船準確進入初始軌道的完美583秒。
也就是這次高效優(yōu)質的策劃,贏得了讀者們的一致稱贊,也讓吳喆和他的同事們,在當年的湖南新聞獎評選中,榮獲版面作品一等獎。
吳喆告訴記者,對于報紙而言,版面的策劃時間十分有限,需要根據(jù)自己的經驗,隨機應變,如何把專業(yè)性較強的新聞,通過創(chuàng)新的報道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變得讓更多普通市民能夠理解,這是他和同事們一直在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聚焦細節(jié)
記錄時代洪流里的聲音與訴求
在黨的十九大期間,《瀟湘晨報》推出的“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報道之《一條斑馬線的故事》。
新聞人的初心是什么?
吳喆從業(yè)十多年來,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最堅實、有力的回答。
2017年,《瀟湘晨報》在黨的十九大期間,策劃推出了重磅系列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吳喆作為后方“智囊團”參與其中。
如何將宏大視野的主題報道,做得更有情懷,更貼近民心,吳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一塊青石板、一條斑馬線、一片樟樹葉等小切口,帶出長沙乃至整個湖南在城市、交通、民生建設等方面的諸多成就。于是,一組鮮活生動的時政報道,如一股清新之風,吹向了讀者心靈,走進了讀者視野。
吳喆坦言,一名共產黨員和新聞工作者的初心,從大的層面來說是為人民謀福利,往小的角度來看,就是聚焦每個個體的命運與冷暖,表達最基層民眾的關切與訴求,“一塊青石板、一條斑馬線、一片樟樹葉等,就是最貼近市民生活,與每個人切身利益相關的東西,而這些也就是我作為媒體人要更加關注的新聞細節(jié)。”
以苦為樂
堅守崗位十年如一日
深夜,吳喆和同事們正在對第二天報紙的版面內容,做最后的修改調整。
有人說,報紙晚班編輯是當之無愧的文字高手,他們深居簡出,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總是在別人下班的時候開始工作,在大家進入夢鄉(xiāng)后依舊緊張地忙碌著,那份酸澀無以言表。
吳喆卻笑著告訴記者,“我覺得一點也不苦,我很享受現(xiàn)在的工作狀態(tài),一想到編輯出來的稿件能被幾十萬人閱讀,就覺得自己十分幸運”。
每天下午3點走進辦公室,第二天凌晨3點下班,有時為了想出好的策劃,更是通宵查閱資料,這就是吳喆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讓吳喆很難與家人的作息同步。每次回家,妻子、兒子要么已經熟睡,要么已經去上班、上學。做晚班編輯多年來,吳喆在工作日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這也讓他覺得十分愧疚。
“在微信朋友圈里,我最怕看到類似這樣的標題:‘父親的陪伴是兒子成長關鍵’,每次閱讀到這樣的文章,我的內心都會十分觸動,覺得很愧疚。所以,現(xiàn)在每到周末,我都會抽出大部分時間來陪伴家人。這么多年來,很感恩我的家人對我工作的理解,他們沒有說過很華麗的語言,但是他們卻用無聲的行動給了我莫大的支持。”
漫漫新聞路,十年如一日,吳喆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了新時代媒體人的使命與擔當。
當記者問道,從業(yè)多年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吳喆笑著回答道,“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十多年前,我懷揣著新聞理想進入這個行業(yè),雖不是科班出身,卻始終堅守畢業(yè)時的初心。當時的我,很難想象自己在這一行里,一干就是這么多年。報紙編輯工作既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每天接觸的東西很新,要學的東西也很多,我一直讓自己保持著奔跑者的姿態(tài),因為我知道,這一切付出都值得”。
(本文轉載自 紅網時刻 記者 王嫣 編輯 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