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后記:這是一本愛因斯坦的生活傳記,也是愛因斯坦的所有文稿于2006年公開后出版的第一本傳記。作者艾薩克森是《時代》周刊前主編,其《基辛格傳》和《富蘭克林傳》早已廣為人知。本書2007年出版后好評如潮,首版印數(shù)高達50萬冊。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和駕馭材料的能力令人驚嘆,他能將浩如煙海的材料相當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這本傳記的可讀性極強。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并不刻意美化或丑化愛因斯坦的某個方面,而是能客觀公允地看問題,用事實材料說話。愛因斯坦偉大的科學成就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在書中得到完美結合。愛因斯坦當數(shù)20世紀思想最透徹的科學家,對什么是基本問題有著異常敏銳的直覺。他能很自然地把握事物的根本,而把其他細枝末節(jié)統(tǒng)統(tǒng)拋掉。在這個意義上,他又是極少數(shù)有深刻哲學思想的科學家。他可以用非常平實的語言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析得清清楚楚,這不僅體現(xiàn)在他對科學的理解上,而且體現(xiàn)在他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上。他的著作總是樸實無華,自然親切,所涉主題重大而高遠,對人類懷有深切的悲憫,字里行間滲透著思想的偉力,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這也與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密切相關。斯賓諾莎那個決定論的上帝使他相信宇宙中存在著一種恒常不變的美妙秩序,也使他在哲學上自始至終無法認同量子力學。這種古典情懷加上幽默自嘲的氣質使愛因斯坦能夠超然物外,對世間紛擾有很強的屏蔽能力??茖W與藝術的寧靜世界是他心靈的避風港,真可謂“大隱隱于心”,冷漠與熱情在他那里奇特地交織在一起。“我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但我又明顯地缺乏與別人和社會直接接觸的需求,這兩者總是形成鮮明的對比,”愛因斯坦說,“我實在是一個‘孤獨的過客’,我從未全心全意地屬于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親近的人。在所有這些關系面前,我從未失去距離感和保持孤獨的需要。”用英菲爾德的話說:“我不知道還有誰像愛因斯坦那樣孤獨和超然。他不會真正受到傷害,他的生活充滿了淡淡的愉快和冷冷的情感。其溫文友善完全是不帶感情的,這些東西似乎來自另一個星球。”這一點愈到晚年表現(xiàn)得愈明顯。這也許是愛因斯坦最令人著迷之處。那些超越自我、達于神性的偉大人物,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這種悖論色彩,迫使每個人回歸自己的內心。正因為此,提起愛因斯坦,就像提起他最喜歡的莫扎特一樣,我們多少會有一種復雜的感覺,那種感覺既親切又遙遠,既令人興奮,又讓人孤獨。
隨著時光的流逝,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已經得到很好的繼承,其人性的一面會更加受人重視。了解愛因斯坦的一生不應只是出于歷史的獵奇。在21世紀的今天,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獨立思考,秉持理想;如何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泰然接受命運的各種安排,在最大程度上從自我之中解放出來,已經成為更加緊迫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愛因斯坦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永恒的意義。
書中的部分內容已有譯文,譯者參考了《愛因斯坦全集》(1—5卷)、《愛因斯坦文集》(1—3卷)、《愛因斯坦論和平》等國內已經出版的著作,并在個別地方作了調整。在此向許良英、范岱年、趙中立、李醒民等學界前輩以及魯旭東等先生的辛苦勞動致以衷心的謝意!在翻譯過程中,承蒙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方在慶研究員多次指點,白彤東教授、郭孫偉先生熱情回答了譯者的一些問題,在此一并致謝!
本書翻譯難度很大,譯者雖已盡力,許多地方還是難以傳達原文的精妙和韻味。對于譯文中的那些錯誤和不當之處,還望讀者多多指正!
譯者
2008年10月13日